top
主页 > 图片 > > 正文

40℃气温渐成夏季常态,我国高温热浪发生频次正明显增加

2022-07-29 11:23:00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量:9804   
投资与市场(iraru.com)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温天气仍在全国继续。中国气象局2022年7月28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称,我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新疆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仍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预计到8月份,高温范围将向北扩张,但未来10天,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会持续出现高温天气。

按照气象专业术语,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被称为高温热浪,世界气象组织将该温度设定为32℃,而根据我国气象部门的定义,高温是指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现象。今年夏天,我国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较长,40℃以上气温频繁出现在中东部省份的天气预报中,并且高温范围越来越大。

此前在2013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也曾发生极端高温热浪事件,为196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高温范围最广的一次热浪。中国气象学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主任委员武炳义向界面新闻介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夏季出现高温热浪现象并不罕见。

2003年,欧洲的高温热浪持续两个多星期,导致约7万人死亡;2010年俄罗斯西部和莫斯科发生史无前例的高温热浪事件导致近5.5万人死亡;2019年,法国又遭遇两波热浪,约导致1500人丧生。

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开科普,高温的形成往往需要由特定的天气系统触发,比如副热带高压素有“高温使者”称号,大陆暖高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正在越来越频繁。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也会促进高温天气的出现。

高温天气会不会越来越频繁并维持较长时间?武炳义介绍,高温热浪持续的时间长短跟大气环流内部变化有关,也有自然外强迫的作用,比如印度洋海温、西太平洋海温、大西洋海温、北极海冰等会带来的影响,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人类活动方面,“虽然人类已开始注重减排,但目前二氧化碳排放依然处在一个高位时间点上。即使目前减排不再增加,已有温室气体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武炳义说。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近日在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也发表文章称,从长期来看,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逐日气温增加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类似热浪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不采取适当减排措施,以往百年一遇的超级热浪事件在未来可能会变成常态。

武炳义介绍,根据监测数据,从1979年至今,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这个趋势也同样适用于全国和全球大部分区域,目前看来,“随着全球气温趋向继续增高,未来夏季高温热浪事件还会维持一个增加的趋势。”。

武炳义认为,高温热浪所造成的破坏性可能比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更强,因为“它影响的范围更广,波及的范围更大”,因此,极端高温天气更需要引起重视。

高温热浪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的健康和安全、森林防火、农业生产和能源需求等。高温热浪持续时间越长,地表水蒸发越严重,“在水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高温热浪会造成工农业生产缺水,甚至人类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武炳义说。

专家表示,若高温成为长期化趋势,未来人类社会需要建立高温预警机制,并采取系统化的应对方案。武炳义介绍,我国气象业务部门对高温天气的预警发布有严格的标准,多年来,气象灾害预警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的常态化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发布了高温预警,但一些行业仍然需要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这就需要加强高温劳动保护措施。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日前发文称,应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具体来说,如何让在室外工作的警察、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群体减少因高温带来的身体伤害等,这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同时,适应气候变化,还需从社会风险的角度,努力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界面新闻注意到,中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6月中旬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的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推荐